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英文: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day。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聯結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
中國文化遺產標志為“四鳥繞日”金飾圖案。圖案中向四周噴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陽,呈現出強烈的動感,象征著光明、生命和永恒。十二道太陽光芒與四鳥的“十二”與“四”是中國文化經常使用的數字,諸如十二個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等,表達了先民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環繞太陽飛翔的四只神鳥,反映了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自由、美好、團結向上的寓意。而整體完美的圓形圖案寓意民族團結、和諧包容,圓形的圍合也體現了保護的概念。
2006年主題
6月10日為第1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產 守護精神家園。
2007年主題
6月9日為第2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
2008年主題
6月14日是第3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
2009年主題
6月13日是第4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產促進科學發展”。
2010年主題
6月12日為第5個文化遺產日,主題為:“文化遺產在我身邊”。
2011年主題
6月11日是第6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文化遺產與美好生活”。
2012年主題
6月9日是第7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
口號:保護城市根脈 留住歷史記憶,用真心保護 用行動傳承,相約“天地之中” 傳承華夏文明,今天多一點責任 明天少一點遺憾,文化遺產人人愛 有你參與更精彩,“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
—— 2012年文化遺產日主題闡釋
中華文明亙古綿延,一脈相承。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華夏民眾用辛勤的勞動和卓越的智慧,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華文化,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新時期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提出了明確要求。作為中華文化的內核與底蘊,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普及弘揚,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基礎和有生力量,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文化繁榮離不開文化遺產的豐富滋養,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文化繁榮的強勁支持。
文化遺產事業在推動文化繁榮的過程中,必須始終著眼于以人為本、惠及民生,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使人民群眾感受教育啟迪、陶冶思想情操、充實精神世界,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唯有如此,文化繁榮才能真正實現,文化強國才能變為現實。
2013年主題
6月8日是第8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文化遺產與全面小康”。主場城市在陜西省咸陽市。推薦宣傳口號是:保護歷史根脈 留住共同記憶,珍愛人類共同遺產 守護民族精神家園,一天的關注 一生的行動,文化家底有多少 普查一下就知道,相約古都咸陽 穿越周秦漢唐。
2014年主題
6月14日第9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口號是:瓷都千年 薪火相傳、保護遺產 留住鄉愁、尋找歷史記憶 做好文物普查、保護文化遺產 講好中國故事、傳承文化遺產 添彩美麗中國、用心靈感悟文化 以行動保護遺產。相約景德鎮,見證清代鎮窯的點火開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