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第十三個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慢阻肺永遠不晚”。“慢阻肺是一種會導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漸下降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江蘇省中醫院大內科主任兼呼吸科主任周賢梅說。一項調查發現,40歲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高達8.2%。
周主任告訴記者:“影響慢阻肺發病的危險因素除了自身遺傳之外,環境因素特別重要。環境因素主要有吸煙、職業粉塵和化學物質、戶外和室內的空氣污染、感染等四種。吸煙是慢阻肺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秋冬季是慢阻肺患者發病的危險時段。原因有二,一是秋冬氣溫急劇下降,慢阻肺患者就容易癥狀加重,二是當前的空氣污染嚴重,秋冬多霧霾天,也容易導致慢阻肺急性加重。
慢阻肺患者對疾病認識存在不少誤區,這很可能造成疾病的惡化程度加速,病情加重。
誤區之一:嚴重時才需要藥物治療 周主任認為:事實上,藥物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從近期考慮,治療用藥后癥狀可減輕,活動能力增強;從遠期考慮,可讓慢阻肺急性發作頻率減少。
誤區之二:治療“見好”就收 很多患者當病情進入癥狀輕微的穩定期后,就開始放松警惕,隨意停藥。周主任認為:慢阻肺的病程分為“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 疾病在穩定期仍緩慢進展,一旦見好就收,不僅無法獲得穩定持久的治療效果,反而容易導致病情反復,甚至再次出現急性加重。因此,遵從醫囑并堅持長期規范治療至關重要。在治療藥物中,吸入長效支氣管舒張劑是穩定期慢阻肺治療的首選藥物。一旦發生急性加重,需及早進行就醫治療,根據嚴重程度,患者可以院外治療或住院治療。運用短效支氣管擴張劑、激素(包括吸入型糖皮質激素)等有效治療手段盡快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進一步進展,盡可能地減少對器官的損害。
誤區之三:氣力不足,不宜活動 周主任認為:大多數患者經過治療后可以進行正常的活動,而且堅持鍛煉、增進體能不僅能緩解慢阻肺患者氣喘、胸悶的癥狀,還能預防一些其他疾病的發生,對患者是有益的。但患者需謹記量力而為,循序漸進,選用合適的輔助方法幫助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