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一個新概念——“特醫食品”將在居民生活中被廣泛提及。今年3月,我國頒布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并定于7月正式實施。特殊醫學又被稱為“特醫食品”、“醫用食品”,不同于普通食品、保健品和藥品,是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服用的一類具有特殊食物用途的食品。伴隨著這個新概念的普及,相信特醫食品將會成為健康業一個新事物,引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結束沒名分的尷尬
按照定義,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s”(簡稱“特醫食品/FSMP”),主要為滿足進食有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在中國,這一產業過去一直處于不認識、不理解、沒許可的尷尬地位。
特醫食品不同于普通食品、保健品和藥品,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服用。其具有三個必備要素,即滿足特殊營養需要;在營養醫師(或醫師、營養治療管理師等)的指導下服用;適用于需要特殊食物管理的人群。在我國,特醫食品是個外來概念,市場長期被外國公司產品占據,依靠衛生部衛生監督中心組織專家論證評審后進口,缺乏相關國家標準,國內企業也缺乏生產依據。
2015年10月1日頒布的新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和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共同作為特殊食品進行監管。
今年3月,新成立的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舉辦了首屆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產業發展論壇。3月10日,我國頒布《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于7月1日正式實施。業界認為,該辦法是對2015年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特醫食品”條款的細化,雖然只有短短15條內容,卻第一次給了這類食物生產、銷售與管理的具體法律細則,讓特醫食品在我國食品和健康品行業結束了沒有名分的尷尬處境。
新食品安全法明確了特醫食品的法律地位,具有里程碑意義。而最大的受益者,無疑將是患病的特殊人群。而細則出臺后,一直都被看好、但市場遲遲未能啟動的特醫食品產業,將從現在開始進入蓬勃發展時期。
據了解,目前,特醫食品為滿足我國糖尿病、腎病等臨床患者對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需求并降低使用者的經濟負擔,在大力發展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同時,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相關配套的國家標準體系迫在眉睫。未來特醫食品的發展方向是“藥食同源”食品和功能性醫用食品。
納入新食品安全法
隨著被納入新食品安全法,繼而推出細化的管理辦法,特醫食品在中國結束了沒有標準、缺乏規范的尷尬地位。“苯丙酮尿癥(PKU)”是一類罕見病,患兒因為缺少分解蛋白質的一種酶,吃飯成了孩子們最危險的事。牛奶、雞蛋、魚、肉、花生米以及一類蔬菜水果——正常人喜歡吃的食物,卻是影響他們大腦正常發育和身體功能的“毒物”。他們每天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保證進食安全,以及如何在為數不多的生產商那找到合適的口糧。專門給苯丙酮尿癥兒童準備的營養粉,由于過去特醫食品行業缺乏規范,國內生產廠家很少,使得這種營養粉價格十分昂貴。
目前,特醫食品在中國往往通過三種身份進行銷售。第一種是以食品身份進口,在超市和網絡上銷售;第二種是醫用食品類,雖沒有注冊成藥品,但卻在醫院渠道,通過給醫生、病人講課的形式科普及銷售產品;第三種是以藥品身份進入醫院藥房,并可通過醫保報銷。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與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航空總醫院普外科主任兼腫瘤中心主任石漢平認為,日常飲食不足的腫瘤病人應該首先選擇腸內營養劑進行口服補充,這可以改善臨床病人的營養風險,促進病人康復,縮短住院時間,節省醫療費用。但病人接受他的觀點并不容易。拿腫瘤病人為例,不吃“發物”、只吃素食、餓死癌細胞——這三個關于癌癥病人飲食的民間說法流傳甚廣。我們所見到的癌癥病人,多半是形容枯槁、消瘦無力。
一位外企負責特醫食品的研發人員說,國內醫院里,沒有一個醫生會說自己的病人是死于營養不良的。但在嚴重的感染和多器官衰竭這兩個死因背后,就有營養不良的因素。甚至有醫生形容,“我們親眼看到許多病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典型的營養不良問題”。
為此,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特別提醒:“特醫食品的配套政策、實施標準應該盡快明晰,不能像保健食品一樣,成為‘帶病前行的巨人’。”
消費市場潛力巨大
新《食品安全法》公布后,特醫食品被認為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對特醫食品,普遍有兩個共識:剛需、市場巨大。在國外,這種滿足特殊人群需要的食品早已存在多年,但國內卻始終難覓蹤影。一側是臨床病人對營養的迫切需求,據統計,中國的1.4億住院患者中,接受臨床營養診斷與治理的不足1%。院外,數以億計慢性非傳染疾病患者的臨床營養治療尚處無人管理狀態,而重大疾病如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發生概率更是達到70%-80%。現有的醫院及家庭自制食物無法滿足病人的需求,更多的時候,病人根本吃不下普通飯菜。另一側,一些醫生誤把特醫食品當成保健食品,對想和醫院建立合作的企業避之不及,“你拿藥品文號來,拿不出來那和普通奶粉有什么區別呢?”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統計,全球每年特醫食品消費560億-640億美元,市場年增速6%以上。但中國只占全球市場的1%,總量約6億美元。據協和醫院調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治療的比例為10∶1,而我國的比例僅為1∶(5-15)。
據了解,國外一般通過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或稱為醫療用食品)標準來管理。包括歐洲、北美、澳洲的多個國家都把這類產品作為食品來管理,設有相應的國家標準;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中也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標準。7月1日后,我國特醫食品都需要經過注冊審批才能進入市場。除了腸外營養支持和靜脈注射類產品,以往通過藥品途徑注冊的則需要重新注冊為特醫食品。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對特醫食品采取注冊制,可以看出國家對該類產品的管理持比較嚴格的態度,并且對其審批很有可能比較審慎,一擁而上的局面不太可能出現。即使現在馬上進入注冊程序,也需要1-4年的時間來完成注冊。
特醫食品的市場巨大使其成為一個誘人但又充滿迷霧的復合體。專家提醒,行業正蓄勢待發。但有關醫患的專業知識、配套醫保措施、行業生產規范,仍有大量問題亟待解決。有計劃進入特醫食品領域的企業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和持久戰的準備,一擁而上的最終結果,很有可能是有人血本無歸?梢钥隙ǖ氖牵S著這一市場的放開,不久的將來,會出現更多的特醫食品和更低廉的價格,讓消費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