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中國科協發布2015“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該榜單以北京市科協、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聯合發布的每月“科學”流言榜為基礎,經過專家初選、網絡投票和專家終評,評選出“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以下為最終入選的10條“科學”流言名單。
1.內蒙古風電偷走了北京大風導致霧霾?
流言:有媒體報道,內蒙古建設了大量風電站,偷走了北京大風,導致霧霾。
真相:風碰到障礙物繞流是可以恢復的,局部風力發電或局部防護林不會對距離較遠的下游風力造成影響,霧、霾形成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地面污染物碰上大氣的靜穩條件。目前沒有任何的科學研究顯示風電場與霧霾的形成之間有因果關系。
2.自制水果酵素能瘦身美容 ?
流言:想瘦身美容,自己在家就能做到:把各類營養豐富的水果洗凈切塊,添加輔料后裝箱密封,標注日期,三個月(100天)后酵素形成即可食用。
真相:自制的所謂“水果酵素”其實只是水果發酵得到的復雜混合物,其中可能會有多種酶產生,但是無法控制,也無法分辨那些酶能夠有什么功能。 要想發揮水果對健康的積極作用,把水果吃掉就是最直接、簡單、有效的做法。
3.55度水杯是溫水神器?
流言:一種名為“55度水杯”的“高科技產品”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往這種水杯中倒滿熱水或冷水,都可以得到溫度為55度的溫水。
真相: 55度杯所用材料只是普通的鋁合金,夾層中是大量鹽水,所謂的溫度變化使用的就是物理知識中最簡單的熱傳導原理。如果不經開水預熱,直接倒冷水是沒有升溫效果的。
4.跑步比久坐死亡率更高?
流言:一項在丹麥進行的長達12年、涉及近1500人的研究,證明了跑步比久坐死亡率高。
真相:實際上,這項研究有三項重要結論:第一,與久坐不動的人相比,即使每周只跑步1次,也有非常大的獲益,死亡率明顯下降。第二,每周跑步60分鐘至80分鐘,分成2次或3次跑完,是最佳的跑步方式。第三,每周要是以較快的速度跑步3次以上,時間達到了150分鐘的話,與久坐者相比,沒有取得獲益。但流言中只強調了第三個。完整地看這項研究,跑步只要適度,仍然是很有益健康的。
5.草莓農殘超標可能致癌?
流言:草莓種植過程中會使用乙草胺,而乙草胺被列為B2類致癌物,長期大量食用可能會致癌。
真相:正常情況下,種植草莓是用不到乙草胺的。監管部門針對草莓市場進行了大規模檢測,均未檢出乙草胺。從安全性上來講,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和美國國家毒物學研究項目都沒有將乙草胺列到可疑的致癌物清單中,消費者不必擔心。
6.2030年太陽將“休眠”?
流言:英國科學家瓦倫蒂娜 扎爾科夫預測,太陽活動在第26個太陽活動周,也就是2030年會減弱至當前活動周峰值的40%,地球將很有可能進入小冰期。對此,有媒體將該結論解讀成太陽“休眠”。
真相:英國科學家進行的是一項嚴肅的科學研究,結果也發表在影響因子比較高的學術雜志上。不過這是科學家對太陽活動進行的預測,并不意味著太陽就不再發光發熱了,太陽“休眠”可能是某些大眾媒體的誤讀。科學家們觀測發現,無論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時候,還是最平靜的時候,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都不會超過千分之二。這樣的變化,是人類很難直接感受到的,用專門儀器才能檢測出來。
7.天津爆炸現場氰化鈉可能導致毒雨?
流言:天津爆炸事故后,一則據稱來自美國大使館的微信提醒,“在北京、天津的朋友近期不要淋雨,以免因雨水中含有氰化鈉導致中毒”。
真相:氰化鈉本身是固態的,有劇毒,遇水可溶解;條件適合的情況下,溶液中的氰化鈉還有轉化成其他有毒化合物的可能性;但氰化鈉在常規環境下沒有氣態形式,不可能進入空氣隨風擴散,所以也沒有與大氣中的其他成分混合、降水形成毒雨的可能性。美國大使館也在第一時間進行了澄清。
8.兒童定位手表輻射超手機千倍?
流言:兒童定位手表雖然熱銷,但其實有隱患,其輻射量遠超手機千倍。
真相:兒童智能手表主要是由定位模塊和GSM通信模塊組成。定位模塊是個接收信號設備,是不會發出輻射信號的。GSM通信模塊實際上是個2G手機模塊,會進行信號的收發,是會向外輻射信號的,但輻射量和一款手機相當,一般不會超過國家標準,更不可能會出現超過手機千倍的情況,所以兒童智能手表其實是和手機一樣的安全。
9.火腿培根是致癌物與砒霜同列?
流言:一則“火腿、培根、香腸將被世衛組織列為致癌物”的消息引發了很大關注,甚至稱其“與砒霜同列”。
真相:火腿、培根、香腸等加工肉類制品由于使用煙熏、腌漬、添加防腐劑等方式處理過,所以會增加癌癥風險,這在食品營養界早已得到了普遍認可。但致癌風險增加不等于一定致癌,癌癥的發生和基因遺傳、環境等很多因素有關,某種物質是否致癌還跟暴露劑量有關。火腿、培根、香腸等確實不宜多吃,但少量食用并不值得擔憂。而砒霜毒性很強,少量攝入也會危及健康,所以不能相提并論。
10.使用植物油做飯可致癌?
流言:英國科學家稱,用玉米油或葵花籽油等植物油做飯,可能導致包括癌癥在內的多種疾病。科學家推薦使用橄欖油、椰子油、黃油甚至豬油替代普通植物油。
真相:科學合理食用植物油,關鍵是要采用健康的烹飪方式,如控制食用油的攝入總量和避免過高的油溫。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烹調習慣、油品情況和其他國家有一定差異,總體上中式烹調比西式烹調方式更多樣化,歐美國家以煎、炸為主,中式方法如急炒、清蒸等方式中植物油的受熱溫度和時間一般不會達到有危害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