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舌尖上的安全”已經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不過,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讓人們談起來色變的“核輻射”也在為食品安全默默地貢獻著力量。昨天下午,在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第48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上,來自核領域的專家為公眾剝去了核輻射的神秘面紗。
北京市射線應用研究中心主任鮑矛介紹說,如今,輻照加工與高溫蒸煮、低溫冷藏一樣,已經成為了安全的食品滅菌方式之一。鮑矛認為,目前造成食品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受微生物影響所引起的食物本身的腐敗變質,這一比例大概占到50%;另外兩個因素是農藥殘留和添加劑,比重各占1/4。
“輻照作為滅菌的一種,實際上就是一種物理方法,使用該方法就能夠有效解決那50%因為微生物、細菌引起的食品變質……當然它也不是萬能的,并不是輻照后,所有食品的保質期就能延長,我們現在是配合著高溫、冷凍、紫外、紅外、微波等傳統的滅菌方法”,鮑矛補充說道,輻照對于解決農藥殘留和食品添加劑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它能夠對其進行分解,“比如說農藥,本來是有毒的,可能經過輻照以后分解成無毒或者低毒的”。經過輻照的食品因為能量不夠,不會衍生放射性,因此本身不會帶有任何輻射性。
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王乃彥表示,不管是核能還是核技術,都離我們并不遙遠。由于自然界中的空氣與水的循環,天然放射性核素已遍布整個生物圈,且已經進入動植物體內,但由于其輻射劑量微弱,不會對生物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