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和司馬南一起去貴陽錄電視節目,錄制完了司馬南領我到路邊小攤吃夜宵,點了一盤涼拌折耳根,說:“這是當地的一種野菜,非常好吃,吃了會上癮。”我出于好奇嘗了一口,只覺得一股奇怪的草腥味,無法欣賞。突然想起來,這就是做中藥的魚腥草的莖,只不過在當地被當成野菜了。
最近魚腥草火了起來,因為央視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2》有一集介紹說,有一個川妹子在廣東坐月子,四川的外婆帶來了曬干的魚腥草,用它來燉湯,被認為有利于傷口愈合,最適合產婦身體恢復。由于魚腥草生長在陰濕的土壤中,根據相生相克的理論,中醫認為魚腥草能利尿除濕、清熱解毒,倒是沒有聽說還用于產后恢復,這大概是民間的發明。現代研究中藥的人,也給魚腥草發明了許多種新功效,包括抗病毒、抗菌、抗癌、抗炎、減肥、保肝、清除自由基、抗過敏、提高免疫力等等,總之,現代人最想治什么病,魚腥草就能治什么病,幾乎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用來證明這些功效的,只是一些非常簡陋的離體實驗和動物實驗,并沒有人體臨床試驗的驗證,是否真的有效,就很可疑。
魚腥草之所以有特殊的腥味,是因為它含有揮發油,其中的主要成分被稱為魚腥草素,化學名稱也叫癸酰乙醛。它被認為是魚腥草的有效成分,國內廣泛用來治療呼吸道感染、婦科感染、皮膚感染和其他感染。但它的治療依據,同樣只是一些簡單的離體實驗和動物實驗。魚腥草生長的環境容易遭到細菌、真菌的侵襲,如果它們進化出天然的抗菌成分,做離體實驗時發現能抑制某些細菌的生長,倒也不奇怪,但這不等于人吃了它就也能有抗菌作用。實際上,魚腥草素不溶于水,很不穩定,容易氧化、分解,分解的產物在體外也滅不了菌。所以即便魚腥草中的魚腥草素真的有什么功效,等熬成了湯藥、煮成了湯,也早分解成無效的別的物質了。
植物除了要抗細菌、抗真菌的侵襲,還要抵抗動物的吞噬。魚腥草發出的腥味,恐怕正是用來驅趕動物的,不料有些人卻反而喜歡那個味道。植物并不是上帝創造出來供人類食用或當藥用的,它們反而往往含有一些對動物身體健康不利的有害成分,有的毒素是特地進化出來毒害動物以保護自己的,有的毒素則是碰巧對動物有毒。魚腥草中就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成分,叫馬兜鈴內酰胺。我以前介紹過,馬兜鈴科的草藥含有一類可怕的物質,叫馬兜鈴酸,能對腎臟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并能導致上尿路上皮癌。無數人因為服用馬兜鈴科草藥而得了腎衰竭和上尿路上皮癌。馬兜鈴酸在人體內代謝成馬兜鈴內酰胺,進而與DNA結合,損害腎臟細胞和誘發癌癥。魚腥草不是馬兜鈴科植物,不含馬兜鈴酸,但卻含馬兜鈴酸的代謝物馬兜鈴內酰胺。實驗表明,馬兜鈴內酰胺也能對腎臟細胞造成損傷并誘發癌
癥,其細胞毒性甚至比馬兜鈴酸還強。
有人會說,談毒性不談劑量是耍流氓,馬兜鈴酸有個量的問題,只要不是海量吃,沒事兒。有的毒素的確要達到一定的量才有毒性,達不到那個量的話人體能夠解毒,不會造成傷害。但是有的毒素有積蓄作用,即使每次攝入的量非常少,也能在體內累積,逐漸對身體造成傷害。馬兜鈴酸、馬兜鈴內酰胺就屬于后一種毒素,即使攝入的量極其微小,也能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所以對馬兜鈴酸、馬兜鈴內酰胺是不存在安全劑量的,并不是只要不海量地吃就沒事兒,而是要能不吃就不吃,吃了覺得沒事兒并非就真的沒事兒,實際上傷害已經造成,還沒表現出來而已。
《舌尖上的中國2》還介紹一種美食叫“蕨根糍粑”。蕨菜、蕨根作為野菜吃的人要比吃魚腥草的多得多,不幸的是,蕨中也含有一種有害成分,叫歐蕨苷,是一種強致癌物,能導致食道癌和胃癌。把蕨菜當蔬菜的地區其胃癌發病率比其他地方高得多,甚至蕨菜豐富的地區即使不吃蕨菜,食道癌和胃癌發病率也比較高,因為其致癌物能進入飲用水、牛奶等。
除了果實部分,植物的其他部分都是不“希望”被動物吃的,因此通常會進化出排斥、毒害動物的成分。只有極少數植物其根、莖、葉部分碰巧適合人類吃,我們就會覺得它們可口,把它們當蔬菜,在長期的培育過程中,讓它們變得越來越可口,實際上就是不知不覺地讓它們變得越來越安全。而對那些含有有害物質的植物,我們會覺得它們又苦又澀,或者有奇怪的味道。這是人類進化出來的本能。所以我們大部分人覺得野菜不好吃是有道理的,這是本能在告訴我們,不要碰這種“純天然”、“綠色”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