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稱,繼“地溝油”事件后,臺灣可能再次爆發“有機風暴”。“臺灣有機產品認證把關“不嚴”,從土地的隔離、水源、肥料、認證機制,漏洞很多,許多號稱“有機”的產品其實‘不有機’”。
事實上在內地,有機食品現狀也不容樂觀。曾有媒體報道,“花錢買認證”在業內早已不是秘密,部分咨詢公司宣稱,有機食品認證2.6萬就可“輕松搞定”,45天拿到認證。這就不難解釋為何門檻頗高的有機食品大量充斥市場。
據了解,我國國家批準的有機產品認證機構有25家,但在網上輸入“有機認證”,出現大量“有機認證咨詢機構”、“有機認證服務機構”、“有機認證網”等詞條,可見市場魚龍混雜。
貼有“有機認證”標志的食品比普通食品價格高出三四倍、甚至十余倍,使得不少商家鋌而走險,想盡各種方法套上“有機”概念,在市場利益面前,混淆概念、真假不一、認證過期、降低標準等問題不斷顯現,有機產品市場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
市場亂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有機食品行業發展不規范,對有機認證的實施、監督管理和處罰執行力度不夠;另一方面,普通消費者對于有機食品的認識存在誤區,選擇存在盲目性,助長了部分無良商家“掛羊頭賣狗肉”的囂張氣焰。
近年來,出于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消費者紛紛選擇將目光轉向有機食品。因擁有綠色、生態、無污染、安全等標簽,有機食品受到追捧,并成為高品質生活的代名詞。
《中國有機產業發展報告》白皮書顯示,我國有機產品每年銷售額約為200億-300億元,成為全球第4大有機產品消費國。正是由于巨大的市場需求培育,使得有機食品成為眾多資本的掘金之地,有機食品的標準高于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其來自于生態良好的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生產加工不使用任何化學農藥、化肥、化學防腐劑等合成物質,特別指出的是,有機生產全程拒絕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產品。可以說,有機食品是如今市場上要求最嚴格的品類。
不過,隨著我國土壤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使得對土壤、空氣、環境要求很高的有機食品已經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失去了種植的“土壤”。脆弱的生態環境包括空氣、土壤和水質的持續惡化,使有機農產品無法獨善其身。
此外,有機食品雖然安全級別最高,但不意味著更有營養價值。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顧中一認為,有機食品在營養價值上與普通產品區別并不大。如有機白菜與普通白菜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E及粗纖維,在營養上差別甚微。
專家稱,相較于發達國家,目前國內的有機食品其標準還并不成熟,有機食品概念大過實質,安全性上不一定比普通食品優秀多少。普通消費者一味追捧有機食品不是一種經濟的選擇。
有機農業發軔于歐美,強調的是遵循自然規律,農產品的優質和純天然,以及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和諧、高效、持續的發展。但在中國,這一概念已大大偏離,人們心甘情愿付出高昂成本目的是換取更為安全的食物,商家則以此炒作推高身價來牟利。行業健康的發展,有賴于有機食品常識的普及和更有效的市場監管,而現階段,有機食品似乎更像雞肋,想說愛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