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詞義上說,“零食”是指在正餐之間吃的小食品。有的人用它來補充能量,這對于孩子甚至很重要。不過更多的人是用它來解饞。不過無論如何,“好吃”總是對零食的首要要求。
在傳統上,零食也是以“好吃”作為目標。對于多數人來說,“好吃”意味著好的口感和好的味道。零食的口感,“酥脆”與“綿軟”可以算是兩大方向。而零食一般需要有一定的保存期,“香氣”并不容易保留,“味道”也就成為了依靠。
酥脆的口感來源于食物的低含水量。降低含水量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油炸。淀粉類的食材經過干燥,再油炸,就得到了薯片一類的零食。或者經過烘烤,諸如餅干之類。淀粉在油炸或者烘烤的高溫下發生焦糖化反應,還會釋放出特有的香味,更增加了這一類的零食的號召力。不過淀粉除了提供熱量,沒有多少其他的營養成分,本來就不多的維生素之類還在高溫中損失慘重。油炸就更是雪上加霜,一般的油炸食品,含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油算是常態。
“綿軟”的口感通常是油和糖的功勞。在含水量比較高的情況,油、糖和淀粉通力合作就產生了蛋糕月餅一類的零食。這些零食看起來一副楚楚動人的樣子,但看看營養標簽就會發現——它們簡直可以用“渾身都是油水”來形容。
在酸、甜、苦、咸、鮮五種基本味道中,只有甜是老少皆宜的,此外咸和鮮也有一定號召力。而酸只有少數的場合——比如山楂片,有一些用武之地,而往往也需要與甜一起出現。“不知道怎么改善味道的時候,就往里加糖”——固然是對食品行業的調侃,但也可以算是一條不大不小的“潛規則”。
高淀粉、高脂肪、高糖、油炸、高鹽,幾乎“不健康飲食”的關鍵詞都與零食如影隨形。所以人們把零食作為典型的“垃圾食品”,它們也沒法喊冤。
但“零食”這個概念并不必然是不健康的,只是過去人們對零食的追求出了偏差而已。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健康零食”也就越來越進入人們的視野。
一類產品是改進薯片類生產工藝的結果。比如用“空氣炸”或者烘烤來代替油炸,也就避免了大量油的吸附。這對于降低熱量、減少脂肪是個很大的進步,也就使得這類零食健康了許多。不過,它們畢竟也還是熱量高而其他微量營養成分少的“低營養密度食品”。而且,淀粉食品經過高溫,會產生比較多的丙烯酰胺。它有多大危害不好說,但至少對健康有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多了總不是好事。
在原料和制作工藝上都有改進的“能量棒”是新興的一類零食。這類食品出現不過二三十年,現在已經成為了食品行業中增長最快的品種。一些能量棒的制作類似于中國的傳統零食米花糖,用糖漿把一些顆粒狀的原料粘起來。這些顆粒就可以使用各種健康的原料,比如各類堅果或者擠壓成型的蛋白質。不同的原料組成和加工工藝,就產生了形形色色的產品。這樣的產品一般也是走酥脆路線,好的產品也可以作出很好的口感。
還有一些能量棒采用粉末原料,口感比較酥軟勁道。比如用花生醬或者類似的原料,其中可以大量使用蛋白質、膳食纖維,以及巧克力等原料,也可以方便地加入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成分。
這樣的產品,可以把人們需要的營養成分混在一起,成為“高營養密度”的食品。
實際上,能量棒這類產品已經不僅僅是零食,有的人甚至把它作為早餐。相對于牛奶,它們的營養成分甚至更為全面。
其他的健康零食則是“天然食品”,只是出于對健康的關注,重新選擇它們而已。比如核桃、花生、杏仁、開心果、腰果、松仁等等之類的堅果。這些食物通常也有較高的熱量,不過其中含有不少蛋白質、纖維和礦物質等等,營養密度也比較高。其中的脂肪中也以不飽和脂肪為主,如果控制住總的熱量,對于健康也有一定的好處。
還有一類健康零食就是水果了。種植和保存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不受時令和地域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水果。相對于蔬菜來說,水果的含糖量一般要高一些,但它們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及抗氧化劑等等,使得它們依然是膳食指南中明確推薦的食品。而作為零食,味道口感不錯,既解饞又提供熱量,實在是優越的選擇。
許多人有著對零食的需求。尤其是孩子,零食甚至是一天之中很重要的的補充。喜歡零食本身也不是“壞習慣”——追逐不健康的零食才是。與其強迫自己或者孩子遠離零食,不如積極地改變自己的飲食喜好,去選擇健康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