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中國悠久飲食文化的系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海內外受到熱烈追捧。這部電視紀錄片成功地赫然將中國形容為“一個食物天堂”。然而,在現實中,中國的食品聲譽卻與之大相徑庭,原因是聳人聽聞的各類“食品丑聞”不斷出現使之蒙羞。最近的一起便是上周發生的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因將變質肉重新加工并提供給包括麥當勞、漢堡王、肯德基以及星巴克等快餐企業而受到指控而關閉的事件。這家公司是美國食品供應商OSI集團的中國分支。目前,所有涉事產品已經從市場召回;7月23日,上海警方扣留了包括福喜公司總經理在內的5名人員接受調查。此次食品安全事件還波及到日本,受影響的是兩家由上海福喜提供原料的企業。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食品丑聞已見怪不怪了。食品安全事件經常出現在新聞頭條,例如,2006年,在禽蛋中檢出非法添加的致癌化學物蘇丹紅(使蛋黃染色后更誘人);2008年,摻入了三氯氰胺的牛奶和嬰兒配方食品導致6名嬰兒死亡,54,000名幼兒入院治療。此外,還有許多地溝油的報告—一些人利用餐館煎炸油、地溝浮油、屠宰場廢料回收提煉的廢油冒充正常的烹調油,這些地溝油具有毒性,并會導致腹瀉和腹痛。
公正地說,中國并非缺乏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強大的政治意愿和承諾。2012年,國務院承諾在3年內解決食品安全問題,5年內改善食品安全監測、監督及立法狀況。自此,食品安全已成為國家重點工作。2014年3月,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了有必要采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以及“最嚴肅的問責”來確保食品安全。在加強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方面,2009年食品安全法采納了主要的國際標準,目前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已由國家立法機構發布并征求意見,旨在針對食品加工、銷售及監管采取更嚴格的規定。
盡管有這些努力,為什么中國的“食品丑聞”并沒有減少,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也沒有上升呢?答案在于法律法規的實施。食品企業是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首要責任人,但是,面對數量眾多、情況復雜的國內生產企業(在全國45萬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中,35萬個企業的雇員少于10人),很難確保其符合食品安全的高標準要求。的確,小企業可能無法進行許多必要的檢測,這會花費很高。而且,目前監督管理體系還存在一些漏洞。在最近這次變質肉丑聞之前,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在過去三年曾經經歷過7次當地食品藥品安全管理部門的檢查,并沒有發現和報告過任何問題。此外,如同食品企業一樣,中國食品安全的監管體系本身也十分復雜,國家、省、市各地不同政府部分職責重復、合作失調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防止食品問題的發生是所有生產者、管理者和消費者的共同責任。除了對不遵守安全法規的食品商戶進行嚴厲處罰外,管理者也應為食品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以促使其達到安全標準。此外,提高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意識,增加針對有關事件特別是食源性疾病報告的透明度,可以有利于食品安全措施的實施。
中國最近發生的這次食品事件,并不是第一次波及海外的事件。隨著中國不斷活躍于國際農產品市場,食品安全不再只是國內事務,而是全球性的。這樣的轉變要求中國盡快趕上國際安全標準,打破國家、政府和企業的格局,采取全球性的措施確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