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品安全總體情況是好的,但為什么消費者卻感覺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多?這是因為大眾的風險感知與專家的風險評估之間存在一個信息真空,這種信息的不對稱直接導致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存在許多誤區。”近日,在廣州舉行的第61期廣東科協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如是說。
“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狀況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然而,還存在很多問題,不容忽視。”陳君石從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建設、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建設、標準的清理整頓和制修訂以及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等四個方面介紹了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取得的長足進步。
在陳君石看來,零風險在食品安全上是不存在的,不僅僅是食品安全,坐飛機、坐車、走路都不存在零風險。“零風險只有在真空當中才存在。”因此,食品安全保障就是要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陳君石說,食品安全問題不是中國“特產”,全世界都有,但是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有如此嚴重的誤解,是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特色”之一。究其原因,陳君石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消費者要求“零風險”,而初級農產品與食品生產在短時間內無法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出現問題在所難免;二是消費者籠統地將一般的假冒偽劣食品與真正的食品安全問題畫等號;三是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性的要求高了;四是政府加大監管力度,原來沒暴露的問題如今顯現出來;五是政府風險交流力度弱,新聞報道魚龍混雜,虛假和夸大的報道誤導消費者。
“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主要是由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缺口造成。”陳君石說,風險交流是我國當前實施風險分析框架(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的薄弱環節,大眾的風險感知和專家的風險評估之間存在著信息溝通的真空。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不管是真的食品安全問題還是假的問題,不管問題大小,都需要遵循風險分析這個框架。
然而現實情況是,消費者的擔心缺乏科學根據,而政府在風險交流中又往往缺位,權威專家也不愿意面對媒體,所有這些導致了信息的嚴重不對稱,正確的科學信息明顯處于劣勢。其結果是造成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過度擔心,政府公信力受到影響,不利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
要走出食品安全的認識誤區,陳君石建議,采取強有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風險交流政策、策略和措施,食品安全的所有利益相關集團和個人都要共同努力,主動參與和推動科學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