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的邏輯
第一,Uber邏輯是真正的去中間化,甚至完全省去價值傳遞環節
馬化騰說,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從價值傳遞環節向價值創造環節滲透,對原有傳統行業起到很大的升級換代作用。
中國的互聯網一直在價值傳遞環節革命,也就是中間環節革命,這是很大的問題。金煥民老師一直質疑電商,我認為就是這個原因。德國的工業4.0就是價值創造環節。中國電商不僅沒有價值創造,還通過低價擠壓了價值創造的空間。比如,中國正處于結構調整、新主流換擋的時候,電商價格戰卻成了主流。
隨著IOT的普及,互聯網的信息會海量增加,無論多么強大的平臺,只要是價值傳遞的中間環節,都無法解決海量信息與注意力稀缺的矛盾,而Uber邏輯解決了這個矛盾。
第二,Uber邏輯動員了社會冗余資源,即大量閑置資源
工業文明時代創造了大量的資源,但也形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Uber、Airbnb,都是對社會冗余資源的利用,價值很大。有人說,只要洛杉磯有15%的人拼車,就能解決堵車問題。冗余資源參與整合,邊際成本很低,也拉低了運營成本。
第三,原來經濟活動的主體主要是組織,Uber邏輯卻能讓個體參與經濟活動
經濟活動從個體到組織,再到個體,這是螺旋式上升,不再是簡單的回歸。
第四,Uber邏輯是智能鏈接、自動鏈接
現在的信息源太多,IOT普及后會更多,大數據最后表現為智能!
第五,Uber邏輯已經無限接近消除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永遠存在,商業社會依賴信息不對稱,所以,隨著Uber邏輯向其他領域延伸,商業的活躍度或許會下降。所謂商業領域,就是馬化騰所講的價值傳遞領域。
農業社會,商業的不對稱主要產生于地理跨度,遷徙的商人有更大的信息不對稱;工業文明時代,信息更多地掌握在媒體手中,媒體制造了新的信息不對稱。特別是大眾媒體的信息轟炸,強化了信息不對稱。
現在的互聯網平臺,正在做著傳統媒體做的事情,現在的互聯網傳播,其實就是一場動員新媒體的公關運動。
第六,Uber邏輯中,雙方是對等的
滴滴快的把決定權交給了司機,這對消費者不公平。Uber只有乘客上車后,司機才知道目的地。
現在大數據流行,但都是為廠商服務。這不公平。
平臺的結構性缺陷,決定了它可以禮貌性尊重消費者,但利益決定了它不會真正公平對待消費者。因為一切格局是按錢分配的。
Uber是孤例,還是革命?
Uber到底是一個行業的特例,還是有普世價值的互聯網革命?
這取決于你看到的是Uber模式,還是Uber邏輯。我今天講的是Uber邏輯。Uber邏輯就是看到本質、核心。
商業里,有三條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核心是信息流,其他附屬于信息流,或由信息流衍生。
有人質疑,對于實體性產品,Uber行不通;對于組織,Uber行不通。
但現在,Uber邏輯已經在很多地方應用,史賢龍老師舉了幾個例子,簡單點的:以前買車票、查詢都很不方便,現在只要選擇幾個條件,比如出發地、到達地、時間、車型,符合條件的車票信息一目了然。
復雜點的:比如要買服裝,為什么不能像“今日頭條”那樣,選擇幾個條件,然后定制頁面,不用到淘寶或天貓逛了。現在淘寶雖然也利用了大數據,比如根據過去的購物傾向,提供了類似的服務,但還是平臺思維占主流。
Uber只要能解決信息智能傳遞問題,那么一切都不在話下。
我們現在接受的商業邏輯,基本上是工業文明時代的邏輯,以低成本工業化大生產為主要目標,組織理論、科學管理,都是為規模化大生產服務的。
Uber邏輯代表了信息文明的核心邏輯。互聯網智能能夠擊穿一切壁壘,首先是信息透明度增加,商業空間被壓縮。其次是規模、組織、資金壁壘。
Uber邏輯的另一個核心,就是把注意力擠壓到價值創造領域,這才是真正競爭力的核心。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未來就在價值創造領域。
我曾經認為,創意領域是最難應用Uber邏輯的,后來發現了Verlocal,我算是真正領教了,Uber邏輯幾乎能應用于一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