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 周俊生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要積極推動“創新驅動”,落實和完善高新技術企業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勵企業增加創新投入,支持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創新。
“創新驅動”已經成為中國在進入經濟新常態后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在舊有的增長模式被揚棄、宏觀經濟增速出現減退以后,國家希望以技術創新來推動企業轉型,以保證經濟增速能夠維持在預期水平。中國雖然在過去實現了GDP的高增長,但由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的科技附加值比較低,因此投資效率并不高,投資也不能與消費“攜手并進”。最近紛傳的中國赴日游客在日本爭購馬桶蓋的新聞,雖然有點夸張,但也形象地表明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在自主科技創新方面存在客觀差距。中國在告別了既往那種粗放式的增長模式以后,必須以“創新驅動”來提升“中國制造”,這是針對國內外市場近年來出現的現實變化做出的一個重要而又及時的戰略決策。
放眼全國,一輪以“創新驅動”為目標的新的熱潮已經出現。早在此次全國兩會之前,各省市區的地方人代會上,很多地方政府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已提出了各自的“創新驅動”目標,并將其列入了推動經濟轉型的部署。各種地方版本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地方財政出錢支持企業的科技研發。
盡管我國正在積極推進政府職能改革,但政府對于市場仍然具備重要的影響力,特別是在推進“創新驅動”的過程中,一個高效率的政府對市場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這與李克強總理前不久在達沃斯論壇上表示的中國經濟發展需要發揮政府和市場“雙引擎”作用精神是吻合的。
但是,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在原有的以投資擴張為主導的舊的增長模式中,政府長期擔綱主角,雖然這保證了GDP的高速增長,但也給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制造了一系列問題。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們才需要經濟轉型,并且為達到轉型的目的而寧愿忍受經濟增速減退的壓力,而不再將增長模式扳回到原有的軌道上去。那么,如果目前在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的過程中,仍由政府來唱主角,缺乏企業的主動投入,這種“創新驅動”是否能結出理想的果實,還是容易產生疑問的。
推動“創新驅動”的發展,需要在堅持政府扶持的同時,更多發揮市場主導作用。政府的作用在于能夠集中行政資源向科技創新傾斜,并且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向創新企業實施減稅降費的優惠政策和金融信貸支持,但政府還負有維持市場公平競爭的責任,因此出臺的政策應該更多地體現市場公平,而不是向某一個企業做出特殊照顧。政府應重點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重大關鍵性技術研究,鼓勵原始創新,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向社會全面開放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讓所有具有從事創新科研意愿的企業都能充分地享受到這種資源。
至于具體到每一個企業,是否需要從事技術創新,那還是得由企業自己決定,畢竟“創新驅動”需要企業具備雄厚的資金、人才、科研等各方面的優勢,還得具有面對科研創新失敗的承受力,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具備這樣的實力。如果“創新驅動”完全由政府推動,那就很容易像以往的GDP一樣淪為政府的“政績工程”,對于經濟轉型起不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當今世界,“創新驅動”不僅已經成為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市場的關鍵,而且是國家經濟實力的體現。中國盡管已經創造了GDP超10萬億美元的巨大成就,但由于在“創新驅動”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經濟增長的質量并不讓人樂觀。中國應該在“創新驅動”方面奮起直追,以此來提升“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上的吸引力。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不能只有政府來“唱獨角戲”,只有在市場主導作用充分發揮以后,“創新驅動”才是高質量的,也才能成為新常態之下推動中國經濟穩步增長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