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第十五屆中國食品安全年會專題宣講論壇在京舉辦,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食品安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文曉巍出席論壇并發言。
文曉巍表示,總體來說食品安全水平穩中向好,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全國總共完成120萬批次的食品,包括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劑樣品的抽檢工作,合格率高達97%以上,與2016年各季度基本持平。但是食品安全風險仍然不容忽視,在過去的十年間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成為各界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這些案例比如使用甲醛的白菜、地溝油流入市場,餐飲業群體中毒事件,有毒的多寶魚等等。同時他們團隊基于大數據挖掘工具,在過去十年間看到全國31個省市不含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發生24萬多起食品安全事件,違規使用超標造假等因素占比非常高。
同時從“十九大”報告看到要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2015年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明確提出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原則。食品安全戰略已經上升為國家的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在不同的場合強調食品安全,同時實際問題引起了新的挑戰,人口增長、城市化、工業化、結構性轉型,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面臨挑戰,在食品的生產和流通中行為人因利益驅動而在投入物的選擇及使用上違背誠信的道德,造成人員性的風險占比高,監管體系的改革機構調整政策和法規的變化,以及監管資源的相對不足,食品安全風險的復雜性和多發性造成現有監管模式極大的困難。對于一個監管人員面臨40多個企業,其實還沒有談大量的中小散戶以及農業從業人員的監管工作,從現有的事后監管模式向國際通行事前模式在過渡。例如豬肉工業存在的問題,豬肉從養殖到運輸到屠宰到市場以及消費者,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到養殖環節瘦肉精非法添加,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農業部搜集的數據看出還有病死豬、疫病傳染、污染等情況,在屠宰環節存在死宰,還有環境污染的現象,市場銷售零售環節問題也是存在的,霉爛變質也是存在的,消費環境也是有責任的,部分消費者自身追求瘦肉率,消費者在自媒體發達的情況下隨意地轉發微信傳播謠言。豬肉供應鏈存在的核心問題是利益的追求,本質原因相對一部分是信息不對稱,研究表明,68.2%的食品安全事件源于供應鏈上成員利益相關者的私欲。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同,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在于追求利益而非法添加有毒的物質,問題還在于供應鏈的前端,也就是說企業存在責任,主要是生產的責任,因存在供應鏈信息不對稱問題造成。
在文曉巍看來,要解決供應鏈信息不對稱的關鍵技術就是全程可視化,通過區塊鏈技術,通過LED技術,視頻監控和GPS等等,還有AR技術等,對整個環節進行監控,比如說污水的排放,病死豬的處理等,運輸途中的路線、車廂的溫度、屠宰環節信息、在市場銷售信息,以及消費者大數據跟蹤,綜合來做系統。要做到一個可視化,目前有22000家養豬場的地圖標識和應用,構建質量安全和環保監測生態系統相結合,建立主動的溯源系統,通過掃碼傳輸數據,通過數據采集做到供應鏈數字的集成,基于結構化的分析,對于農產品、食品安全風險、趨勢與運行進行研究。
文曉巍認為,食品追溯可視化可以幫助企業塑造品牌,要做好企業品牌,就是讓市場相信你的產品是優質高效的。同時做好數據庫,做食品安全風險定量識別、排序和評估。推動產學研商,形成協同創新和技術轉化,帶動農民精準扶貧。最后,還要重視“互聯網+”科研,產生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