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趙永恒 記者黃官國 發自上海 食品安全,關乎政策制定,也關乎千家萬戶。而餐飲業的質量安全水平提升作為食品安全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需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控制,也需要從立法的“頂層”貫穿到消費的“基層”。怎樣使監督更有效,怎樣進一步提高餐飲業的質量安全水平,不僅是管理者的思考與責任,也牽動著新經濟形態下一些“中間層”企業,尤其是平臺型網絡餐飲服務企業的神經。企業“大數據”為行政管理提供新支撐。從點評中的蛛絲馬跡,到監管部門的快速反應,背后正是多元社會力量共治食品安全的一個縮影。互聯網的發展,促成了網絡訂餐平臺等新興行業的崛起,將整條食品安全鏈條拉得更長,環節變得更多,引發了新的食品安全問題,但其實也為治理找到了新的路徑。
隨著食品企業和監管部門都在轉變思路。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的社會共治模式。企業的思路在變,政府部門的思路也在變。面對新環境下的食品安全問題,單一政府部門單打獨斗并非上策,能否借助互聯網企業的力量,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變“監管”為“共治”,是過去一年政府監管部門始終在探索的方向。
社會參與推動食品安全問題更高效解決。多元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是食品安全監管模式改革的一個必然選擇。政企對接過程中,信息公開、數據對接只是第一步,在更深層次的探索上,上海也走在了社會共治的創新前沿。
企業怎樣保障食品安全讓公眾看得見。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消費者、企業、監管部門等多元主體互相配合、互相補充的治理結構,才能實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標本兼治。
數以萬計的消費者構成了數以萬計的“監督員”,把他們的評價信息統計、分析出來,就好像監督食品安全的“天眼”。如今的大數據統計分析技術已成為“天眼”的技術保障。繼而形成負面信息線索庫,讓政府抽查有的放矢。“天眼”不僅僅能搜索統計關鍵詞,更可以根據消費者數據判斷出食品安全趨勢,讓監管部門能有針對性地對相關商戶進行安全指導。
業內認為,未來應不斷提高數據挖掘的可靠性,同時“天眼”系統的數據維度、呈現方式等也需要與政府部門的工作緊密銜接,“天眼”系統需要注入政府和網絡餐飲平臺各自的優勢能力,共建共享,才會持續優化,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