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草案)》,這是為配合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廢除企業年檢制度、大力取消事前審批而推出的配套措施,將由依靠行政審批轉變為通過建立透明誠信市場秩序規范市場行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今年初國務院印發《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注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年檢改年報,簡化經營場所登記,推行電子化登記管理,大大放松了市場主體準入管制。去年6月重慶市就已試點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在放寬準入的同時推進“嚴管”,重點強化信用約束,將“撒大網”式監管轉為精準監管。“一處違規,處處受限”,有失信記錄的企業禁止參與某些商務活動,其中包括政府招投標項目。
從重慶改革實踐看,“寬進”之后確實大大激發了市場的活力。今年1-6月,重慶市新設立各類企業4.23萬戶、注冊資本1633.1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74%和143.9%,創同期新增數量歷史新高。
然而,放并不是目的,更不能“為了放而放”,如何加強監管、避免“一放就亂”,考驗行政治理能力。重慶以企業信用體系為抓手,建立“黑名單庫”、經營異常名錄制度,健全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對失信主體在經營、投融資、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實現“寬進”與“嚴管”同步推進。
重慶市工商局還牽頭開發建設企業信用信息聯合征信系統,通過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在工程建設、政府采購、土地交易、藥品交易、財政性資金涉企款項補助審批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有效約束了失信行為,初步形成了嚴管工作格局。目前由于缺少法律依據,工商局掌握的企業信用信息尚未對社會公布。《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出臺后,企業失信將被“拉黑”,將大大增強約束力,倒逼企業自律,讓“信用”成為市場經濟體系的“基礎樁”。
當然,信息公示也不是萬能的。調研中了解到,公開信用信息對注重長期發展和和品牌形象的公司有約束力,但可能對極個別空殼公司約束有限,即使失信信息被公布,這些公司有可能換個“馬甲”繼續存在。未來需要配套協調推進改革,與行政治理能力同步,把握好“放”與“管”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