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今世界逐漸進入信息化、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范圍越來越大,節奏越來越快,社會從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社會,從熟人交易轉變為陌生交易,交往和交易的道德風險越來越高,迫切需要探索一種有效的制度和方式來解決道德誠信問題,而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就是降低交往和交易成本、防范道德風險的一個有效途徑。近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筑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原則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這是加強社會信用建設的重大舉措,對于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和靈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而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社會信用體系是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降低交易成本、穩定市場預期、達成市場交易、優化資源配置具有重要意義。在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基礎上,信用也可以像價格一樣發揮指揮棒的作用,使交易更多地向誠信主體集中,從而在道德層面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也是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效手段。在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之下,每個人都有伴隨一生的信用記錄,這些信用記錄成為人與人之間交往和交易的通行證,發揮著褒揚誠信、懲治失信的作用,這將促使社會個體加強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加強自我道德管理,從而為社會治理奠定良好的微觀基礎。同時也使得社會對個體有明確的評價體系,社會管理手段得以完善,社會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正因為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黨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強調要健全社會信用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進一步指出,“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為新時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國務院也多次開會部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以《征信管理條例》為代表的信用法律和制度逐步建立,社會征信體系日趨健全,信用數據記錄不斷完善,信用信息服務領域逐步拓展,信用正在發揮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作用。但是,也應當看到,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時間短,經驗少,還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突出表現為信用缺失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軟肋,制假售假、商業欺詐、逃債騙貸、學術不端等行為屢見不鮮,嚴重危害了市場經濟秩序,損害了企業和民眾的利益,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改善社會信用狀況,弘揚誠信行為。
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可以從三個方面開展:一是征信。要盡快完善社會征信體系,發揮各類征信機構的積極性,在尊重和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征集盡可能多的信用數據,完善個人和企業的信用數據庫。當前突出要解決的是各部門、各領域、各行業之間的信用數據互聯互通。二是用信。征信的目的在于使用。合理使用信用信息,可以激勵守信者的守信行為,懲治失信者的失信行為。信用信息使用范圍越大、使用越合理,對社會主體的激勵越大、懲戒越嚴厲,信用信息發揮的作用就越大。要盡快建設和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提供集中查詢服務。完善信用信息查詢和發布、信用產品使用機制,促進信用信息有序擴散與充分利用,在全社會形成查信用、用信用、信信用的良好習慣。三是守信。用信的目的是為了守信,懲治失信的目的也是為了褒揚守信。誠實守信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發揮個體的自我守信,也要強調社會的約束性守信;既要加強道德教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誠信文化,營造誠實、守信、互信的社會環境,也要注重通過特定的制度和規范來促進,通過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和制度來推動。“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威,商無信不富”,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共建社會信用體系,誠實守信一定能成為神州大地的蔚然風尚。